昨天(8月29日),在微博上传出一张知乎大V“恶魔奶爸”的朋友圈截图,图中称,今日头条今年一口气签了300多个知乎大V并提供比普通白领更高的年收入,但签完后所有内容不可再发知乎。 钛媒体在知乎检索“恶魔奶爸”发现,恶魔奶爸是知乎上的一位作者(知乎ID为恶膜的奶爸),主要提供英语和职场攻略。 该用户是典型的知乎“超级大V”,目前拥有45万粉丝,一共获得了66.5万次赞同。 消息传出迅速掀起热议。 除了“恶魔奶爸”,目前还流传出其他知乎大V的类似朋友圈内容截图。不过,“恶魔奶爸”并没有透露今日头条签约的具体价格。部分钛媒体用户向钛媒体记者爆料,普遍传言的价格是“一个月3万左右”。 还有消息显示,今日头条签走这些大V的价格是“一年20万”;也有说法是今日头条开出的价码是每月3万元——这两种说法,无论哪种——至少可以确定的是都比普通白领工资要高。 针对热议,今日头条创始人、CEO张一鸣在昨日晚间做出了回应,称“知识应该分享,我们只是鼓励创作”。张一鸣的回应,恰恰是通过“悟空问答”发出。在“如何看悟空问答签约大V答主”的问题下,张一鸣用个人账号做出了回应: “知识应该分享的,我们只是鼓励创作。一如既往我们会覆盖长尾,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只要做好匹配。大家别吵了,上来答题吧。”张一鸣在“悟空问答”回应此事 这不是今日头条第一次“挖大V”,这也不是知乎大V被第一次“挖墙角”。 对今日头条而言,从挖角“百度百家号”,做起“头条号”;到挖角微博大V,做起“微头条”;再到挖角MC天佑,做起火山小视频对标起了快手;还有抖音对欧美音乐潮流社区Musical.ly在国内的围剿...难以尽数今日头条最近一年多来的激进“砸钱”。 它在扮演移动信息流产品的创新和行业领先者,包抄腾讯、百度等巨头后路的同时,也扮演起了“追随”、“抄袭”知乎、快手、musical.ly等垂直领域创新者的新巨头角色。 当然,正如业内人士所说,知乎不会因300大V被挖失血而死,却暴露了自己“大V化”后在“知识变现”上的无所作为;而头条一口气签约300个知乎大V,舆论造势与局势转换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今日头条,已经因过去一年的砸钱四处开火行为,成为了行业“新公敌”。它今天的四处树敌,与当年的腾讯并无二致。 也许有一天,信息和社区类产品创业者们都会被问一句话是:如果头条做了,你怎么办? 能用钱解决的,坚决用钱 早在2015年11月,当头条推出“千人万元”计划时,头条的PR曾希望张一鸣说说对内容创作者支持的情怀,张一鸣说,我们还是谈谈钱吧。 这成了业界广泛流传的一个段子,却显示出了头条极强的战术取向:能用钱解决的,坚决用钱。 事实上在今年初,“悟空问答”就在各处撒钱。除了签知乎大v外,还对邀请所有头条号的知名作者参与到“悟空问答”中,甚至标注发表一篇原创问答内容将可获得100—500元不等的奖励。钛媒体作为优质内容提供方,也被邀请入驻悟空问答——这和新浪微博早期挖脚大V、明星入驻平台采取了同样的路径,但显然补贴力度明显超过上一个微博时代。 2016年3月10日,今日头条成立2亿人民币规模的内容创业投资基金,同时启动“头条号创作空间”,第一期项目包括知识分子、新世相、住范儿、娱乐资本论等。2016年9月20日,头条号创作者大会上今日头条再次提出,投入10亿人民币补贴给头条号上的短视频创作者。 更是集结抖音、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等多条视频产品线,疯狂押宝短视频。所以,这次挖走300多知乎大V,也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知乎为何被挖角:“大V化”的必然结果 对知乎而言,这次被挖大V墙角虽然不是第一次,但之所以全网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挖角者不同于去年的分答,而是手握重金与数亿用户的今日头条,独家买断式“挖角”对于知乎无异于釜底抽薪。而头条的“慷慨”报价,更映衬出知乎这一“免费知识生产平台”的清贫处境,也映衬出知乎在“知识变现”这一年多以来的无所作为。 这个事件虽然不会让知乎“失血而死”,却被很多人视为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多人之所以坚信知乎并不会因为300大V的出走而伤筋动骨,乃是相信知乎的“造血机制”会源源不断培养出新的大V,而脱离了知乎社区的大V们到了其他平台无异于无本之木,不仅水土不服,价值也会骤减。 问题在于,从知乎开始做值乎、知乎Live的那一天起,知乎自己对“造血机制”的信心已经发生动摇,正如我在知乎live上线伊始就在钛媒体上发布了预言的那样: 知乎出于商业化的考量“力捧”大V,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变现的种种举措正在破坏整个社区的生态,正在动摇那些它赖以成功的基本理念。之后,当外界一次次为知乎“知识变现”的努力鼓与呼时,我则一直在关注着这个依赖认知盈余起家的问答社区,当从“社交激励”转向“金钱激励”时对知识生产氛围的破坏——大V的付费内容生产将会在知乎“免费分享”的根基上豁开一个缺口,针对大V和普通用户的两种激励方式将使二八效应变本加厉,将阻断新人替旧人的生态循环,而使社区的权力结构固化。 而“知识变现”,在知乎生态内也显得阻碍重重。一年多之后,得到这个只有20多个大V开专栏的知识付费App估值已经超过了有2000位Live主讲人的知乎,知识变现效率由此高下立现。 当知乎从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转型成为一个知识电商平台,就注定落入了不同平台间的“大V争夺战”,在“以钱留人”方面,知乎注定不是今日头条的对手。 而互联网的知识生产从知乎时代的“认知盈余+社交激励”,演进到如今的“知识社群+知识变现”,正是这样的大势所趋,逼迫着知乎采取跟随策略、应时而变。 这个趋势是如何发生的? 从生产端来看,乃是这一波夺取了受众和话语权的免费生产者,到了兑现权力的时候。钛媒体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知识的免费化只是“在野者”夺取权力的一条必由之路。 而从消费端来看,则是人们正在从众声喧哗的舆论广场退回到“安全”的咖啡馆。知乎的舆论市场虽然足够百花齐放,然而真假互现、靠谱不靠谱齐飞,让用户的筛选成本日趋高昂。而付费则是一种“信息源过滤机制”——先筛选出值得信赖的信息源,再从这些人那里接收信息,并且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问询。 这也是为什么得到区区二十几个专栏作者,商业价值要高于知乎live的“人海战术”,也是为什么订阅制要优于单场付费制的原因。因为得到做的是“筛选信源”的事情,而知乎live虽然走付费路线,但并未降低用户的筛选成本,反而因为门槛过低导致live水平参差不齐,徒增用户分辨负担。 而当头条、腾讯等纷纷将知乎的“问答模式”照搬过去,问答这种“模式红利”就不再由知乎独享了。 我在钛媒体的一篇文章《万能的知乎:为何在行没有出自知乎》,曾引发热议,其中曾经条分缕析赞美过“问答”这种形式的“万能性”:知乎的鼻祖Quora发明了社交问答这一种机制,把个人化的知识、经验、见解激发出来。问答是个筐,什么都能装,一个问题可以发起一个话题、一场讨论、一项调查;一个问题可以凿出一个树洞,聚集一次同题故事会;一个问题可以开辟一块新闻评论区、专业讨论区、集体爆料区……披着“问答网站”的外衣,知乎把自己打造成了中文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讨论社区。 以往知乎模式的copy者之所以没有成功者,是因为人们不再需要第二个知乎。头条、腾讯新闻等新闻客户端把问答模式拿来,从而成为激发用户参与(相比于低活跃度的新闻评论区,“你怎看”这种调查类问题的参与度显然更高),提高用户粘性与使用时长(单篇新闻一扫而过,一个问题下面的几十个回答不知不觉能看半小时),提高信息整合与分发效率进而提高流量的“一招妙棋”。更会让提问者和回答者在此相遇,从而建立社交连接,弥补新闻客户端的社交短板。嫁接于海量的生产者与数亿用户之上,问答的威力得以尽显。 头条、腾讯等的入局,必然会分流类似于《马云说了30年后孩子们都将失去工作,你怎么看》、《重庆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如何评价电影<战狼>?》等大众化议题的流量,乃至于情感、教育、育儿、医疗等这些大众知识领域,知乎“独家问答平台”的地位也会受到冲击。 走内容免费、广告模式的头条,与高昂订阅年费的得到,正在从上下两个方向分化知乎的用户。 一方面,“学习型”的用户会用付费来筛选信源,从而不再在互联网上漫无目的地遨游探索;另一方面,追求娱乐消遣的用户会在头条问答上面刷之不尽,并不在意《有哪些比砒霜还毒的食物?》、《宋小宝为什么不上春晚?》这种问题的回答者是谁,回答好玩就够了。对于前一种用户,知乎是一个鱼龙混杂、良莠难辨之地,对于后一种用户,知乎又是一个不好好说话、人人百万年薪的装逼圣地。 而知乎引以为傲的“话题+人”的双重关注体系,优势已然不再。由知乎站方和用户携力培育的“话题树”虽然对于知识溯源探索者大有帮助,但浏览效率与推荐准确性正在被算法分发所超越。 而知乎的关注体系又没有微博那样强的分发效率与用户粘性(这也是为什么微博CEO王高飞自信满满地说:俺们算了一下,把头部用户都按这个价,可以卖最少一年1500亿)。虽然知乎刚刚推出了类Twitter的轻量级内容频道“想法”,然而尽管知乎别有想法,但为时已晚。 头条的软肋:没有自造“大V”的能力 从目前来看,今日头条推悟空问答,百度搞百度问答,腾讯在做企鹅问答。和所有互联网产品一样,都是在围绕两个维度——流量和用户粘性。 流量很好解释,知乎大V入驻悟空问答不仅能够吸引人气,关键是背靠今日头条数亿用户,能够为悟空问答带来海量流量。 头条今天在各个平台挖大V,和当年微博大战,搜狐微博、腾讯微博等重金签约新浪微博,也无两样。 至于头条一口气签约300个知乎大V,舆论造势与局势转换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更何况这笔钱和签约一个MC天佑也差不多。至于一些评论所担心的这些大V生产的内容能否比得上“做号工厂”中的实习生,头条心中自然有数。 在钛媒体上一篇评论《算法为王,正让媒体沦为内容“工人”?》中,我曾描述过如今内容领域面临的局面: 大量的媒体变成了今日头条内容工厂的一名“工人”,流量生杀大权、广告收入都握在了今日头条手中。这也就是今日头条为什么要给自媒体发工资的原因(让至少1000个头条号作者,每月有至少1万元的收入)。头条的金色橄榄枝吸引的只是那些甘愿做“内容工人”的内容生产者。至于野心在于粉丝运营、内容电商、知识付费的知识大V,自然不会轻易咬饵上钩。头条的“算法工厂”属性不会因为这件事而改变,头条心心念念的社交体系也不会由问答而建立。 一年一度被誉为“资本圈奥斯卡”的新财富最佳分析师颁奖典礼终于又要来了!37位新财富第一名首席分析师首次集体亮相,错过可能就不只等一年了,扫码即可进入报名! 在此之前,头条已经悄无声息地大规模“挖角”微博大V了。然而,我在钛媒体文章《“挖角”微博的今日头条能补上社交短板吗?》中做过分析:想知道微头条是不是能复制微博的成功,要看除了拉拢业已成名的明星、大V之外,它能不能培养出自己的网红。然而,微头条这种依靠算法推荐而不是自发传播的用户内容分发机制,只会强化“名人围观效应”,而无法让那些优秀的内容创作者收获自己的粉丝。 头条如此大张旗鼓地网罗各平台大V,却也暴露出自己的软肋,头条之所以手握重金四处“挖角”,恰恰反映了它只想走“抄别家大V”的捷径,而没有能力培育出自己的大V。 头条如果想到这一点,应该会有所收敛吧。不过,它又何必在意“工人”们的感受呢?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