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的史诗剧作——《活着》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主人公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u=424418470,377284951&fm=26&gp=0

其书的主题思想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余华用类似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零度介入的方式来展现《活着》的悲剧美。作者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的苦难。客观中立的叙事立场、温情深沉的情感基调在文本中的运用,使得《活着》成为余华的风格的转型标志。

而其与1994年被张艺谋拍成电影,该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

a6efce1b9d16fdfa497455f6b78f8c5494ee7b8a

《活着》这部电影既符合原著精神,又加入导演自己的理解。从原著来说,作者是通过福贵的回忆来叙述的。但是电影中张艺谋加了一些讽刺的情节。例如:救凤霞的教授因为太饿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去动手术,眼睁睁地看着凤霞被红小兵们弄得大出血死亡,还有加了福贵靠皮影吃饭的情节。导演理解了原著,同时也在影片中注入自己的理解。相比小说《活着》,电影《活着》更与时代贴近。张艺谋用讽刺的笔给观众书写了在那个历史时代里一个苦难悲惨的农民家庭。

影片的故事很贴近那个年代的生活,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一个小人物在动荡的年代里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苦难和坎坷总是围绕着他。但他从没有放弃活着的信念,从不放弃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此外,电影的配乐也非常好,二胡的配乐也体现了那个年代的味道!

自评:当我看完《活着》只觉得剧情跌宕起伏,一开始福贵生活放荡已经可以看出为后来悲苦的生活埋下了伏笔,当看到最后只剩福贵和外孙相依为命的时候,以为书到这个时候该结束了,可是谁也没想到作者会安排苦根因为吃豆子撑死了,其实名为苦根就已经可以看出后续的发展。记得当时看到苦根死去,我内心久久不能平息,我质问作者为什么,已经这么惨了,为何不让老人与外孙相依为命,有个伴呢?后来我懂了,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欢迎打赏

微信图片_2017081814453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