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和一个人打招呼,如果对方没有回应,或只是消极回应,我们自然感到不悦。我们会觉得对方不尊重我们、轻视我们,甚至会猜想:莫非他对我有意见?我在那件事上得罪他了吗?在这种不良情绪的干扰下,我们是不愿意再与对方交谈的。相反,如果对方做出积极的回应,高兴地与我们聊起来,我们会继续和他聊下去。
回话的作用,在孩子身上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不少心理学家都指出,对于幼童来说,无回应就是绝境,幼童获得回应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他未来的沟通能力。换言之,一个经常得到积极回应的孩子,沟通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反之,孩子可能变得沉默寡言,因为孩子从无回应中得到的是一种被忽视感,因此变得自卑。
有一张研究发现,如果婴儿向妈妈发出信号,而妈妈能在7秒之内做出准确的回应,婴儿就没有受挫感。如果超过7秒,婴儿就会产生受挫感。如果经常受挫,甚至总是彻底受挫,即妈妈基本不回应,那么婴儿就会减少向妈妈发出信号,甚至不再向妈妈发出信号,这样的结局往往是:孩子变得沉默寡言,内向,自卑,消极。
著名的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在《性学三论》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3岁的男孩在一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阿姨回话道:“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说,“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回应就是黑暗,有回应就有了光。对于成人来说,何尝不是这样呢?只不过成人比孩子成熟,承受力比孩子强,对于回应做出的情绪反应不像孩子那么强烈,但或多或少会不愉快。所以,善于沟通的人绝对不会忽视对他人的回话。他们不仅会回话,而且会积极回话。
哲学家有一个观点,叫“你存在,所以存在”,我想在这个故事很符合这个观点。其意思就是,妈妈回应了女儿的感受,女儿的感受在那一刻被确定了,于是存在了。因为妈妈在这一刻是存在的,所以女儿也有了存在感。如果我们也能想我朋友这样积极地回应人,甚至是瞬间回应,那就会成为最令人愉快的事情。反之,如果我们不能积极地回应他人,那沟通效果将会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