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出海

9月13日正午12点,滨海242拖轮摇晃着从葫芦岛军港驶离码头,向南望去110号大型军舰静静地停在港湾里,还有几艘小艇停摆在它后边。北边船厂新建的一艘巨轮正准备试航,海鸟不时地在海面盘旋。这是我第一次出海,从7月20日我正式报道快两个月了,一直没有什么具体工作,每天除了看看报就是帮班长打打文件跑跑腿,中午睡一觉,偶尔晚上上个网。终于就在昨天我的出海安全五小证刚下来班长通知我到调度室报道,旅大10-1平台去配合管工搞一下井口管汇改造。

当拖轮使出锚地,海面顿时开阔起来,海风吹起的大浪偶尔翻卷着扑向右舷,远处的小渔船在浪尖上颠簸。老师傅说有经验的船老大会顶着流走,如果你横着走,船就容易翻。上午从兴城公寓出来时每人领了一份食品,看来这就是午餐了。听说晕车的人吃多少吐多少,我不晕车但没把握不晕船,一位健谈的水手告诉我说你看小渔船颠簸得厉害,在那上的人不晕的也许到拖轮上他晕,可能和船体摇晃的频率有关系,不过到甲板上透透气会好一些,看我的情形没问题,该着吃这碗饭,有的老海洋工人出了一辈子海每回都晕船。

船尾尾随着一大群海鸥,拖轮驶过的海面翻开的白色浪花里不时地跳跃的小鱼,成了他们丰盛的午餐。同来的几位同事除了孙工躺在船舱里,都在甲板上,吃过泡面后有的在听MP3,有的搬把椅子在晒太阳,还有的倚在胶皮管子圈成的臂弯里打起了瞌睡,领队李端一直在发短信检测手机信号的强弱。看来应付这种无聊的海上航行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对于我来说却是新鲜的,刺激的,还在细细体味着刚刚发生的一切。在船头迎风破浪曾经是我儿时众多愿望之一,任凭海风在耳边吹过,高尔基的《海燕》曾经深深地感染过我,“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海燕的这一呐喊一度在生活中帮助我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不管怎样生活都要继续,为了我爱的和爱我的亲人。这时候遇到钻修机的邓工,他住在公寓424,是上半年来自湖南的,仪表工程师年薪6万,这次到旅大5-2平台配合厂家。都是出门在外打工不免感受多些,抱怨塘沽的房价太高,老婆工作,孩子入学,总之聊了一大箩筐。他上平台时我帮他把设备抬到吊笼前,我很想交这个朋友。

天快黑时我们到了绥中36-1工作区,这里一连串好几个平台,能见度不是很好,附近的几个还可以看得见灯光,到了中心平台拖轮开始用吊笼先把人吊上吊下,吊笼定员八人,一律面向里双臂环抱缆绳,中间放货物,而且救生衣要穿好,这些在我们上周进行的海上安全培训中都学过,还不算陌生,老师傅更是轻车熟路。听说中海油对安全的高度重视是从79年渤海2号沉没开始的,那一次生还的两名员工一个姓“闫”一个姓“王”。一开始从美国购买救生设施,包括目前已经国产化的保暖救生衣。中心平台(CEP)顾名思义其它平台都是以他为基点,他除了自己的采油平台,还包括一个原油处理平台,其他小平台原来设计的都是无人平台,通过海底油管把原油送到CEP,不过现在陆续都建了生活楼,也变成了有人平台。CEP的功能比较完善,无人平台上的工人下班要到这里休息,所以生活垃圾,配餐食品,材料工具比较多,拖轮吊货的时间更长一些。现在中海油对平台管理比较严格,不准向海里倾倒废物,“保护蓝色国土,造福子孙万代”大幅标语每个平台都挂在醒目位置,各个分公司都设有质量安全环保部,对新员工进行环保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九点钟我们终于到了最后一站,这里属于旅大作业区,手机收到的是辽宁信号。同样先吊人,此时我们已经饥肠辘辘了,放下行李我们就冲进餐厅,还好倒班的张师傅在兴城就联系好了晚饭,风卷残食后,宿舍安排在4楼。躺下时还在想明天能看到海上日出吗?

欢迎打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