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浅谈

生态2.jpg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环境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但不可否认,这些成就与环境保护的应然目标之间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并从建设主体、建设地域、建设内容、建设手段四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分类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进行设计,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依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条基本路径,其中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环境保护与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载体,国土开发与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规制。

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各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很大,污染程度仍处于相当高的水平,一些地区的环境质量仍在恶化,相当多的城市水、气、声、土壤环境污染仍较严重,农村环境质量有所下降,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以空前的速度建立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同时也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当代人的健康,还影响到子孙后代,必须予以关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同样不容小视。以下我对中国环境污染及所带来的问题 列举一二: 

(一)中国癌症村 

1、工业污染

城市居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城市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大量工业厂场往农村转移,严重破坏农村生态环境。除去部分形成原因不明的癌症村,其余90%左右的癌症村的形成都与现代工业污染有关。这类厂矿主要包括化工厂、印染厂、造纸厂、酒精厂、发电厂、石灰窑等,其中化工厂造成环境污染导致癌症村的现象最为普遍。

2、农业污染

农业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农业污染量占全国总污染量将近一半,已成为水体、土壤、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我国是世界上化肥、使用量最大的国家,而利用率仅为三分之一左右,流失的化肥、农药造成了水体和土壤污染。

3、生活污染

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污染也在增多。我国大部分农村没有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大部分没经过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绝大多数是随意排放,严重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近十几年来,中国癌症村从无到有,数量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超过245个。其地理分布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空间分布很不均衡,散落在全国27个省份126个县,而各个省份之间的数量差别也很大,在污染严重的化工厂周围和河流沿岸又有多中心集中分布的特点;二是从总体上看癌症村数量由东往西逐渐递减,与我国的水资源、人口分布和区域经济水平体现出一定相关性。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可以把中国癌症村分成三类。一类是环境污染型癌症村,这又可以分为工业污染型、农业污染型和生活污染型三类,环境污染以水污染对癌症村的形成影响最大;第二类生活方式型癌症村,其形成受居民的生活习惯和职业等影响很大;第三类是原生环境型癌症村,这与当地的原生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二)雾霾

雾霾其实是雾与霾的统称,雾与霾的区别十分大。

2012年11月以来,中国中东部大部分省区陷入了严重的雾霾天气之中,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随着雾霾污染笼罩,中国为生产力下降和健康问题付出的代价正急剧上升。因为雾霾天气给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威胁,看不见,摸不着,另一些户外的工作不得不暂停,从而阻碍了产业的生产与发展,工业上的停滞,经济也将停步不前。而更为严重的是人类本身受到了雾霾带来的危害,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不仅会出现喉咙干痛、头痛、头晕、眼睛肿痛等症状,也会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有危害,更严重的是长期吸入严重者会导致死亡。可见,大气环境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及生存,是人们长期关心的热点问题,尤其是雾霾这一灾害天气更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类似的环境问题还有很多很多,由此可见,中国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谈到生态文明建设,我想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全民参与;二、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有科学的规划;三、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从制度创新切入

生态1.jpg

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这是央视零几年的一则公益广告,那时还是个孩子的我记忆颇深,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对于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日渐流失。想要建设好生态文明,就必须做到全民参与。行为上:垃圾分类,节能减排;思想上:从教育抓起,培养全民环保意识。

在广州《规定》第二十九条明确,今后广州生活垃圾分类的法定模式是“定时定点”。据广州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定时定点”的核心含义是不能再随时丢垃圾,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秩序去投放垃圾。在此原则下,具体的模式和方法由各区自行选择。

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分为4种颜色,绿色为餐厨垃圾,蓝色为可回收物,红色为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为灰色。大型社区等责任人在各个小区或街道按不同类别投放垃圾桶,其中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定期收集,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每日定时收集。还未安置分类容器的地方,可自己按不同的垃圾分别装袋,方便环卫工人的二次分拣。

为解决规定执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规定》实行垃圾分类责任人制度,不按规定投放的,责任人将最先受罚。广州市政府法制办表示,根据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个人可处以200元以下、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由此可见,唯有做到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治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有科学的规划,从制度创新切入

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的一项重大工程,而一项工程就必须有一张设定好的蓝图和一套全新的实施方案。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是在不产生其他新问题的前提下去解决,如果不能做到,就是纸上谈兵。例如禁烧问题,秸秆还田难,农民有苦衷。长期以来,各地秸秆禁烧主要依靠管和罚,而政府工作也习惯依靠“管”的“硬办法”,造成服务理念缺失。要变管理农民为服务农民,给禁烧找出路。要在“禁烧”中积极引导农民从事高效农业,并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高效农业对传统农业的“置换”。只有禁烧区农民收益增加了,生活富裕了,秸秆焚烧的问题才能彻底解决。一切政策与制度,都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制定与实施。因而,关于环境治理的制度创新这一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

对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的分析,学界存在一种以“法律缺位造成治理混乱”为核心的“法制建构主义”解释路径,它们试图从以“制度缺位—制度建构”的进路出发,尝试将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纳入法律规范之内,建构一个完整的环境法律体系,给环境治理以一个法律的盔甲。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环境法律制度蓬勃发展的当下中国,环境治理的困局卡在国家环境治理法律的实行这一步,因而,想要探究这种治理乱局的成因更应该以法律运行的制度逻辑为切入点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

总言之,与环境治理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任务。它既关乎一国法律制度的建构,亦与这些制度的运行息息相关,更为重要的是,它与一国家社会治理模式及其背后深层的政制体制和权力结构密不可分,与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人利益密不可分。要想合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全民参与出发,科学规划,相关制度得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还子孙一片蔚蓝的天,就像胡锦涛说的 “我们从老一辈手中接过了地球,就应当也必须把地球原原本本地交给下一代的子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