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味道

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家乡的味道最难忘记。家乡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最特殊的存在,在灯火辉煌的大城市呆久了,就会越发的怀念家乡的一花、一草、一木。

家乡这个概念对于古人来说是很清晰的,但对于交通便利的我们而言,却有些难以解释,从来到这个世界起,我们就要流离很多个地方。对我而言,家乡就是在我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那块土地、是承载我童年回忆的那个村庄。世界那么大,想去的地方那么多,家乡只有一个,尽管我们总在叹回不去的故乡,但谈起家乡时,总会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说起家乡,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小时候我家并不富裕,甚至有些拮据,每年丰收的时候才能敞开肚皮吃自己喜欢吃的,平时可没那么多好吃的呢。先从蔬菜说起吧,印象中最深刻的地里种的南瓜,每次丰收的时候,姑姑便会炒上一大锅,这个味道到现在还能记住,厚实的瓜肉,糯甜可口。每当这时,我便会盛上一大碗,饭也不盛,菜也不要,就这样大口大口吃个够,那个满足感胜过山珍海味。除了这南瓜,还有一种记忆中的野菜粥,这个真正是回忆了,后来离开了姑姑家,就再也没人给我做过了。是什么野菜就不记得了,当时也没人告诉过我,我只记得---粥混着野菜的清香和甘甜,冒着热气,糯软的米,这个味道时常萦绕在梦里。说起来我也真是名副其实的吃货吧。在收割完稻谷的田地里还隐藏着一年里的重头戏——窑红薯,窑红薯要讲究天气,天气干燥,田里的泥土结实,才可以搭窑。搭好窑洞之后,就要收集柴火不断往洞里添柴,一直烧至土块通红,然后把窑洞顶的小土块敲进洞里,砸出一个口子后,就往里面扔红薯。这个红薯也是有讲究的,最好是田里挖出并且晾晒过一段时间的红薯口感最佳,那些腊过的红薯烤出来才会香甜可口。在村口的一棵老树上长着不知名的野果,不成熟时苦涩不已,成熟了就有一种独特的味道,是其他任何一种水果都没办法代替的、恰好的甘甜。但这种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总是最珍贵的,在它还没有熟透的时候,已经被村里的孩子吃进肚子。河里的田螺、河蚌、扇贝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都是上好的食材,田螺放在清水里泡上一段时间,并且要在清水里加一把菜刀,泡上一段时间吐出沙土后,拿钳子去掉螺的尾部,加上葱姜蒜,大火翻炒,就成了顶美味的炒田螺。那河蚌亦然---在水里泡过一段时间吐完沙后,焯水加葱姜蒜大火翻炒,然后放入刚刚沸腾的粥中,又成一道鲜味十足、满口清甜的人间美味。

冬至时节,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粽子了。先是摘箬叶,洗净,然后晾晒。这晒箬叶也是有讲究的,不能太干,否则包粽子时箬叶会断掉,也不能太湿,否则粽子保存时间不长。粽子的馅----主打是糯米,有的人家会在里面加花生、绿豆、红豆、荷兰豆呀,反正就是各种豆类,肉类的话,主打是半肥瘦的猪肉,阔绰点的人家会放排骨。家里的老人们齐上阵,三下两下,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出来了。包粽子包的好看也是要功夫的,这我就不多说了,因为我也不会,接着也是一道很关键的程序----蒸粽子,要注意火候,这些都要依靠老一辈们的经验。蒸出来的粽子也有不同的吃法。新鲜出炉的,散发着糯米的清香,柔软香甜。粽子冷了之后,也可切块,下点花生油煎粽子。还有便是把粽子放在一边,晾晒干水分,然后直接吃冷棕,这时候的粽子,里面的馅料有韧劲,糯米较清凉,带着箬叶清淡的叶香甜味,又成了一种风味。

家的味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有些人功成名就之后在繁华市井终其一生在寻找那记忆深处的味道,却再也找不到了;家的味道从来都不是那食谱上100克盐、50克糖等可以记录下来烹饪出的味道。大自然的食材、最简单的烹饪、最真诚的心态,还有一颗只为它等待的最简单的心----这些食材很简单,但缺一不可的。

长大之后,离开了土地,进了城,没有了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家的味道成了另一种回忆。在湿冷的冬天,寒风阵阵往人脖子里钻,这时一家人围住小四方桌,开始了最传统的吃法---包饺子。妈妈往面粉里添水,加入鸡蛋搅拌,搓面,揉面,用力道对面进行捶打,面粉慢慢也成面团。饺子的馅也是很重要的,猪肉、木耳是必不可少的搭配,我家还会添上甜玉米和胡萝卜。猪肉、木耳切碎,胡萝卜切丁,加入颗粒分明的甜玉米,添上佐料----少量白酒、适量的酱油、葱姜蒜盐油搅拌入味,放入锅中,小炒一下,香味四溢。接着是擀面皮,不可太薄,会露馅,亦不可太厚,影响口感。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围着小四方桌子,你擀面皮,我包饺子,他煮饺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在慢慢升起的蒸汽里,暖洋洋的幸福填满着每一个人的心窝。煮出来的饺子,乘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咬一口,有筋道的面皮,浓密的肉汁,玉米的甜,胡萝卜的味道交织在一起,演绎味觉的盛宴。饺子五湖四海皆有的食物,但对于每个人他可能都有不一样的味道,这就是家的味道。面粉在不同的时刻扮演不一样的角色,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它变身饺子寓意团团圆圆、热热闹闹;还有一种简单的做法----面疙瘩,揉面是很关键的,一定要有力道,揉出来才会有韧劲。汤底也尤为重要,新鲜筒骨煲汤,汤的颜色变为乳白色时,放少量的盐,然后把面团捏扁撕碎成小块放入沸腾的汤中。煮熟后,盛上一碗,撒点葱花点缀,浓浓的骨汤香味扑鼻,葱花的清甜,在齿间缠绕。在着水泥高墙的市井间,亲手制作的饺子和面疙瘩显得格外有温度。

家的味道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味蕾会帮我们记住,眼睛也会就记录下,耳朵也会记着。南方的村庄大抵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我的家乡临水而立,小时候四条竹子捆在一起成了过往的桥,走过时晃晃悠悠,红霞洒满的河面也跟着晃悠起来。河里的水那可叫一个清澈,平时上游洗菜,下游洗衣服,张家婶、李家姨扯着嗓门叨叨收成,说说家里的阿猫阿狗,骂骂家里的熊孩子,怡然自乐。河里的浣纱石,被河水磨平了棱角,静静伫立在那里。河边亦是我们孩子玩耍的天地,夏天在河边洗脚丫,撩着那一捧捧清冽的河水,就可以驱走暑意。有时候还可以趁着家人不注意时,在河畔的浅水处洗个澡,甚是欢喜。河的对面是一座山,山不算高,山上可种些甘蔗和木薯。家乡的人们总喜欢满是冷意的冬天里,聊着家常,大口嚼着清凉的甘蔗,好像并不惧怕寒意。河对岸的山,连绵起伏,但一年四季都不会见着裸露的黄土坡,常绿的树、常绿的草、不惧怕严寒的野花,就像顽强的乡里人一样扎根在这虽贫瘠却饱含希望的土地上。给我一种印象,在南方的山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郁郁葱葱的,只不过冬天时绿的深邃清冷,春夏之时绿的较为清秀可爱。

南方的雨的别致韵味,不是一般人能懂的,用“满城烟雨”、“阁楼听雨”形容也不为过。春雨是绵长二细腻的,飘飘洒洒,淅淅沥沥,烟斜雾横,一切皆笼罩上一层薄纱,来自家乡春雨的温柔。夏雨呢,倾盘而下,这时最喜欢的是在屋檐底下看雨了,雨水顺着屋檐滴下,在泥土地上砸出一个小坑,这个坑旁边的石头被雨水冲刷着,最为漂亮干净,我和小伙伴们便在这屋檐下捡拾自己认为最好看的小石子,比赛着谁的最好看,这就是在雨天孩子们的乐趣。巧的是,我家背后就是一片竹林,风停时,竹林兀自绿成荫,风来时,竹叶婆娑作响。午后在大厅的竹椅躺着歇上一会,摇着大葵扇,眯着眼打盹,竹林里的风带着竹叶的清香慢慢沁入心脾,舒爽一夏。最让人觉得妙的是,下雨时,午后的竹林,那雨穿林打叶的声音,让人想要去吟萧徐行,踏破铁鞋,在一蓑烟雨里,任尔东西南北风,自岿然。

夏天里,更有一种特殊的味道。炽热的艳阳,土地里的稻谷延伸到天边,大片大片的稻叶绿的苍劲有力,在恶毒的阳光的炙烤下,散发出一阵阵强烈的、饱含热意的从稻叶蒸发出来的叶香,弥漫在空气里,挥之不散。

并不是来自灯火辉煌的大城市的我,我的家乡没有著名的景区,或许每个人在我的家乡都可以找到似曾相识的食物,似曾相识的风光,似曾相识的味道。确实,我的家乡很普通,但家乡的一切因为带上了我的印迹,让我珍视,让我不能忘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