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每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共同的文化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种能激发民族奋发向上、顽强进取的精神动力。同时,民族精神也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有着深厚的根基、丰富的内涵、显著的特色。江泽民同志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
而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被冯友兰先生誉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现象学”,若深入分析,就可以发现《易经》蕴含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研究易经,也有利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中华民族一向对团结统一有着深刻的认识,《周易·系辞上》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之语,这段话后来形成了两条成语:一条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意思是说两个人一条心,力量很大,好像锋利的刀剑能斩断铜铁;一条是“金兰之友”,用来形容交情非常深厚的朋友。两条成语均是强调团结的力量。
《易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团结、和谐、统一的思想。如《彖传》解释卦辞认为,人们推原占卦的本意,诚心相待,相亲相附,组成社会,并自觉地比附于善良长者,永久地保持贞正无邪的品质,必然无灾无难。《萃》卦象征荟萃,卦辞总括了团结聚合的途径、方法与政治作用:君王利用庙祭实现神人相聚,以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奠定团结聚合的思想基础;团结要有健全的组织手段,特别需要一个卓越的领导者;要发挥团结聚合的政治作用,当人们都团结在“大人”周围时,正利于干大事、创大业。君子崇尚正道的亲附、聚合,正义的聚合是真正的团结,凝聚力来自刚中而应的正义和光明;团结就是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群体,以其优良的传统和文化为纽带,形成团结统一的凝聚力。”
时至今日,《易经》给我们的和谐统一的教诲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品格。
《周易》和谐思维表现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在宇宙自然的宏观意义上,乾道刚健以生物,坤道柔顺以成物,宇宙整体是和谐而有序的。《彖传》所言“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表明万物的协调即“太和”,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宇宙整体和谐状态。《易传》把宇宙和谐概括为阴阳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辞传》)。其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天地为自然,人为自然而生,又反过来体悟和确证自然。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因阴阳交感而和谐有序,生生不息。人道“仁义”德性伦常与天道阴阳、地道柔刚贯通一体,天地人圆成会通。此乃“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由天人互感到人人互感,实际上已进入第三层次,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亲附、聚合,高扬“同人”之道;在人个体自身,主张心身协调,倡导“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系辞传》)的君子平衡保全之策。《周易》和谐思维对中国哲学、文化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这从中医学、中国传统艺术、建筑等方面得以生动体现。这种思维逐步积淀并强化为一种心理结构,表现为一种价值取向。这种观念陶铸了中华民族胸怀宽广、热爱和平、团结和睦的特殊品格。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这段话,李约瑟这样解释道:“我想,这篇作品主要表达的是对各技术先驱者的崇敬之意。作者把他们的事迹收入《易经》这样一部无以伦比的世界理论体系著作,为世人所敬仰。”也深刻说明了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勤劳勇敢的民族,他在《中国古代科学》中指出:“古人是如此眷爱发明创造者,以致有许多人的名字都收录到中国伟大的自然哲学秘籍《易经》之中。
《易经》还教导人们勤劳要有智慧,要善于掌握“几”,才是真正做到勤劳勇敢。《周易·系辞》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界上的事物都是处于不断的关闭和开通之中,这就形成了变化,变化而没有终止,所以才发展和通达 。《易经》告诉人不要漫无目的地瞎忙一气,要与时偕行,见“几”而做,最重要的是把握“时”,“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中华民族吸取《周易》智慧,善于掌握机遇,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自强不息就是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就是生生不息。自中华文明诞生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不计其数的灾难,不管是严重的自然天灾,还是外族的野蛮入侵,中华民族始终没有向灾难屈服,而是顽强、勇敢地站着与灾难抗争,经历了无数磨难后的中华民族,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绽放着龙的光辉,这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那么,“自强不息”源自何处?源自第一卦“乾卦”的大象传部分。这一部分都是一句话就讲完了。譬如,乾卦的大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在此象征“天”, “乾”与“天”、“元”同义,与“坤”相连,是古代文化中内涵最为丰富的基本范畴之一。“象传”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根据“乾”的这一含义而作的引申。据孔颖达《正义》记载,“‘天行健’者,行者运动之称,健者强壮之名,‘乾’是众健之训。今大象不取余健为释,偏说‘天’者,万物壮健,皆有衰怠,唯天运动日过一度,盖运转混没,未曾休息,故云‘天行健’”。“天行”就是“天道”,“健”就是健壮、运动不息;“天行健”是说天道日夜运行,四季交替,雷动风散,雨润日照,永不止息。“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在这种天道启发下的人道的表现。也就是说,在“象传”的作者那里,赞美天道就是为了塑造和提倡一种理想的人格。天道运行,一往无前,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作为人来说,应该效法天道,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活力,树立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自强不息的精神并不是孤立的,它既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为基础,又与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相伴随。北宋易学家程颐曾明确指出:“看《易》且要知时,凡六爻,人人有用。”他这句话抓住了读《易》的关键。王弼简明扼要地指出:“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卦以存时,爻以示变”。因此人生的开篇就在于奉天明时,就要对其所处的宇宙之时与社会之时有明晰的认识与把握。继而,人可以自主地顺天而乘时、应时,人完全可以通过对时的主动回应,使自己成为能够顺利驾驭现实时遇的主体性存在;通过积极主动地乘时、应时而进德修业、崇德广业,以成盛德大业,开拓人自身理想的生存与发展的天地,此即顺天应时。
我们坚信,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将与《易经》深厚的精神底蕴流传下去,不断散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伴随着中华民族形成而诞生的《周易》,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源远流长的易文化传统,其中所蕴含的凝重危妹的忧患精神、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相生化生的生生精神、刚健进取的乾道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己立立人的仁爱精神、独立不恃的主体精神、容纳百川的开放精神等等,是仍然具有内在生命的活的丈化传统,是我们民族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不竭的精神泉源,这无疑都深深体现了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与《易经》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让我们弘扬《易经》文化 传承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1]刘泽亮 ,陈成杰.弘扬易文化传统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5(01): 56-58
[2]史少博,《周易》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J].《周易》研究,2010(01):14-16